应用级服务发现迁移示例

本文具体说明了用户在升级到 Dubbo 3.0 之后如何快速开启应用级服务发现新特性。

应用级服务发现为应用间服务发现的协议,因此使用应用级服务发现需要消费端和服务端均升级到 Dubbo 3.0 版本并开启新特性(默认开启)才能在链路中使用应用级服务发现,真正发挥应用级服务发现的优点。

开启方式

服务端

应用升级到 Dubbo 3.0 后,服务端自动开启接口级 + 应用级双注册功能,默认无需开发者修改任何配置

消费端

应用升级到 Dubbo 3.0 后,消费端自动始接口级 + 应用级双订阅功能,默认无需开发者修改任何配置。建议在服务端都升级到 Dubbo 3.0 并开启应用级注册以后通过规则配置消费端关闭接口级订阅,释放对应的内存空间。

详细说明

服务端配置

  1. 全局开关

应用配置(可以通过配置文件或者 -D 指定)dubbo.application.register-mode 为 instance(只注册应用级)、all(接口级+应用级均注册)开启全局的注册开关,配置此开关后,默认会向所有的注册中心中注册应用级的地址,供消费端服务发现使用。

参考示例

# 双注册
dubbo:
    registry:
        register-mode: all
# 仅应用级注册
dubbo:
    registry:
        register-mode: instance
  1. 注册中心地址参数配置

注册中心的地址上可以配置 registry-type=service 来显示指定该注册中心为应用级服务发现的注册中心,带上此配置的注册中心将只进行应用级服务发现。

<dubbo:registry address="nacos://${nacos.address:127.0.0.1}:8848?registry-type=service"/>

消费端订阅模式

FORCE_INTERFACE:仅接口级订阅,行为和 Dubbo 2.7 及以前版本一致。 APPLICATION_FIRST:接口级 + 应用级多订阅,如果应用级能订阅到地址就使用应用级的订阅,如果订阅不到地址则使用接口级的订阅,以此保证迁移过程中最大的兼容性。(注:由于存在同时进行订阅的行为,此模式下内存占用会有一定的增长,因此在所有服务端都升级到 Dubbo 3.0 以后建议迁移到 FORCE_APPLICATION 模式降低内存占用) FORCE_APPLICATION:仅应用级订阅,将只采用全新的服务发现模型。

消费端配置

  1. 默认配置(不需要配置)

升级到 Dubbo 3.0 后默认行为为接口级+应用级多订阅,如果应用级能订阅到地址就使用应用级的订阅,如果订阅不到地址则使用接口级的订阅,以此保证最大的兼容性。

  1. 订阅参数配置

应用配置(可以通过配置文件或者 -D 指定)dubbo.application.service-discovery.migrationAPPLICATION_FIRST 可以开启多订阅模式,配置为 FORCE_APPLICATION 可以强制为仅应用级订阅模式。 具体接口订阅可以在 ReferenceConfig 中的 parameters 中配置 Key 为 migration.step,Value 为 APPLICATION_FIRSTFORCE_APPLICATION 的键值对来对单一订阅进行配置。

参考示例

System.setProperty("dubbo.application.service-discovery.migration", "APPLICATION_FIRST");
ReferenceConfig<DemoService> referenceConfig = new ReferenceConfig<>(applicationModel.newModule());
referenceConfig.setInterface(DemoService.class);
referenceConfig.setParameters(new HashMap<>());
referenceConfig.getParameters().put("migration.step", mode);
return referenceConfig.get();
  1. 动态配置(优先级最高,可以在运行时修改配置)

此配置需要基于配置中心进行推送,Key 为应用名 + .migration (如 demo-application.migraion),Group 为 DUBBO_SERVICEDISCOVERY_MIGRATION。规则体配置详见接口级服务发现迁移至应用级服务发现指南

参考示例

step: FORCE_INTERFACE

最后修改 May 8, 2024: Fix doc error (#2969) (3dd5675bf73)